說到保姆,我們總會想到在網上看到很多不好的案例,比如,保姆動不動就打孩子;保姆只顧自己玩手機根本不搭理孩子;保姆胡亂給孩子吃東西導致孩子生病甚至死亡……這些情況都讓媽媽痛心疾首,后悔莫及。
但前段時間大火的一個視頻,讓很多媽媽更緊張。
在一則新加坡的視頻短片中,制作方同時問媽媽和保姆同一個問題,結果卻出乎意料。
比如:孩子長大后想成為怎樣的人?
媽媽的回答:
保姆的回答:
制作方最后也問了孩子一樣的問題,孩子的回答是:
據統計,在這次調查中,有74%的保姆比媽媽更了解孩子。
還有的孩子說,晚上做了噩夢,害怕的時候,自己會叫保姆睡在旁邊陪她,而不是媽媽。
這樣的話多讓媽媽心碎!自己生養的孩子居然跟保姆親,不跟媽媽親!想必每個媽媽遇到這樣的問題都有一種立馬要把保姆換掉的心情。
而那些家里沒有保姆,讓老人帶孩子的家庭,也容易出現類似的情況:孩子喜歡跟老人撒嬌,晚上更愿意跟老人睡,遇到事更愿意依賴老人,而當著父母的面卻怕怕的,有一種隱形的疏離感。
當我們出于各種無奈讓保姆或者老人帶孩子的時候,也應該要學會去處理好這一部分的關系。今天,我們就邀請到兒童心理咨詢師李思,來給大家分享一下:
孩子和保姆或者老人親,媽媽做錯了什么?
大家好,我是李思,是兒童發展顧問和婚姻家庭關系的臨床咨詢師。
前兩天有一個朋友跟我說,家里經歷一次保姆危機。她感覺自己的孩子和保姆的關系特別親近,親近到自己作為媽媽都會吃醋。
“他們怎么可以這樣親密?我怎么可以讓我的孩子和保姆這么好?我要換保姆?!?
聽了她的講述,最讓我心里一驚的是她說要“換保姆”。
孩子跟保姆親,能馬上換保姆嗎?
我們知道,對于0~3歲的小孩子來講,他還不懂得去區分自己和身邊的主要養育人是什么關系。也就是說,孩子不會刻意去區分說,這個人是媽媽,這個人是爸爸,這個人是奶奶,這個人是保姆。對于孩子來說,“這個人”就是一個固定的依戀對象。
當孩子和身邊的養育人存在的依戀關系已經比較緊密,孩子會覺得他是安全的,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,開心地大笑,即使在陌生的環境下也不會表現出膽怯、退縮。這個時候,依戀關系的持續性就變得非常關鍵。假如媽媽此時突然換掉保姆,孩子的依戀關系被破壞,他就會感到驚慌和恐懼,甚至精神萎縮,這種影響會阻礙孩子未來愛好、志向、人格等的建立。
所以,當我們還沒有辦法確定能給孩子一個持續的、安全的依戀關系時,不能說,因為孩子和保姆太親密就換保姆;也不能說因為保姆能換,我們有權利換,就隨便換。
你的孩子為什么跟保姆(老人)親?
第一,保姆和老人只負責做讓孩子舒服的事情。
媽媽看到保姆和孩子很親密,是因為保姆只需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,沒有教育和管教的部分,她只負責讓孩子舒服,不負責做任何的“壞事”,像“天使”一樣,孩子自然會親近保姆。
老人也是一樣,一直都是家里最寵孩子的那個人。父母不讓孩子吃的糖果,老人偷偷給;零花錢父母給幾塊,老人家一給就是幾十上百;孩子在父母面前求不到的玩具,只要跟老人撒個嬌,立馬就到手了……難怪孩子跟老人親!
而媽媽呢,永遠是管著他、約束他的那個人:比如現在該做作業,不能玩游戲;會說這樣做是錯的,那樣做才是對的;還總是讓他學這學那……在很多孩子眼里,媽媽就像一個“惡魔”。
第二,保姆和老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長。
一天24個小時,白天的大多數時間孩子都跟保姆或老人在一起,媽媽只有在下班回家之后才有時間跟孩子相處,經常玩不了多久孩子就要睡覺了。
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時間,有的媽媽還總是去評判孩子的行為,讓親子關系更緊張,孩子會更加不愿意與媽媽親近了。
還有的媽媽工作特別忙,總要加班,回到家孩子都睡了,一整天都顧不上說一句話,在孩子的世界里變成了隱形人,也不利于依戀關系的建立。
做好這3點,再也不用吃保姆(老人)的醋
第一,告訴孩子,媽媽和保姆(老人)是不一樣的。
媽媽可以嘗試著這樣跟孩子溝通:
你看和保姆阿姨比起來,媽媽簡直太嚴厲,什么事情都會管你。那是因為你是媽媽的孩子,媽媽想把最好的愛給你。既想跟你好好的玩,也希望你長大后可以好好照顧自己,知道幾點該吃飯,幾點該睡覺,幾點之前需要把作業完成……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媽媽不像保姆阿姨那樣看起來有意思,那樣好玩,但這都是媽媽要做的事情。而且,不管發生什么事,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,一直陪著你,陪你很久很久。
一方面我們需要告訴孩子,媽媽和保姆為什么做得不一樣,并不是媽媽不好,媽媽不是“惡魔”。另一方面,我們還可以跟孩子說:
寶貝,媽媽每次看到你和保姆阿姨玩得那么開心,媽媽也好羨慕,媽媽也想什么都不用管,像你和保姆阿姨一樣那么開心。
第二,每天至少留出20分鐘專有時間,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。
我建議媽媽,每天留出20分鐘的時間,拋開“媽媽”這個形象,從規則制定者和約束者的角色里跳出來,痛快得跟孩子玩。不做任何指導,不給孩子任何約束。哪怕就鋪一個地墊,或者在床上,和孩子一起享受這20分鐘的無憂無慮。
在陪伴孩子的時間里,媽媽一定要注意:充分給孩子以自由,就是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全部都應該是特別愉快的,而不是讓孩子緊張。
孩子做什么只需要看著孩子說好;孩子說什么,媽媽只需要回應孩子提的那個話題。
每天保持這個狀態和孩子互動20分鐘,有助于媽媽和孩子建立一個相對來講沒有那么多框架,讓他感覺安全的依戀關系。而且,這個過程是美好的。
這樣保持給孩子一個足夠長久的、安全的依戀對象,哪怕到什么時候真的需要換保姆,也不用擔心會影響到孩子依戀的發展。
第三,平常的親子溝通中,多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或語言,給予積極關注。
? 溝通時,要與孩子有目光交流;
? 孩子小的話,就蹲下來,平視孩子;
? 孩子喜歡大人握握他的手,摸摸他的頭,摟摟他的肩等。這類親密動作,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意,讓你們的心,靠得更近;
? 無論孩子的話有多好笑、幼稚,都要保持誠懇的態度,不要隨意發笑,否則,孩子會認為你在嘲笑他,而不愿意再跟你說話;
? 不要一邊看手機,一邊用“哦”“嗯”之類的語氣詞敷衍孩子;
? 有時候,孩子會說出一些讓你吃驚、甚至反感的話,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臉上的表情,保持淡定,先聽孩子說完。讓孩子在你面前暢所欲言,比立刻解決你所認為的那個“問題”更重要。等孩子說完,再客觀地就事論事不遲。
我們總說,親子陪伴不是看時間長短,而是看質量。媽媽的陪伴和良好的影響,是保姆或者老人根本就替代不了的。一個小孩在媽媽那里得到了好的愛和回應,才有能量和勇氣邁向更廣闊的世界。否則,這個孩子無法真正走遠。
沒有安全依戀“撐腰”的孩子,就可能會表現出膽小、退縮、回避、焦慮不安等。
如果你感受到孩子的這些情緒,請反思,為什么孩子沒有和我建立起安全依戀關系?是不是給予孩子的積極關注不夠,還是給予孩子的高質量陪伴不夠。
為人父母要做的就是:發現問題,改之!
當我們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系,讓孩子在心理上對媽媽產生依賴,孩子在生活上對保姆或者老人依賴一些又有什么關系呢。